《从0到1》火很久了,尤其在这个鼓励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契机,但对于创业这件事终归属于少数人。但这本书仍非常值得一读,下面这段话,我想分享给所有年轻人。

创造性垄断就是新产品既让大众受益,又可以给创造者带来长期利润。竞争意味着大家都没有利润,产品没有实质差异,而且还要挣扎求生。但是为什么人们相信竞争才是健康状态呢?回答是:竞争并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,也不只是个人和企业必须在市场中解决的麻烦。重要的是,竞争是一种观念——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中蔓延,扭曲了我们的思想。我们宣扬竞争,内化竞争的必要性,颁布竞争的条律;结果就是,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,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,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中。

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,但是我们都学会了对它视而不见。我们的教育体系既促使我们去竞争,也反映了我们对竞争的痴迷。成绩本身就是对每个学生竞争力的精准测度,分数最高的学生既得到地位又得到证书。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年轻人同样的内容,而不顾个人的天赋和爱好。无法安静地一直坐在书桌前学习的学生,在环境的影响下感觉自己好像低人一等;而在考试和作业上出类拔萃的孩子最终都是在这个怪异的、与现实世界没有交集的学术界里找到个人定位。

越到高等教育阶段,这种现象越严重。优秀的学生自信地“往高处走”,直到竞争激烈到把他们的梦想吞噬殆尽。高等教育是一场困局,在高中时对未来有宏伟规划的学生,最后却陷入里与智力程度不相上下的同侪在传统职场上的竞争,如企业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业务。为了获得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墨守成规之人的“特权”,学生(或者家长)要支付数十万美元,并且学费仍在飙升,涨幅持续超过通货膨胀。为什么我们要对自己做这种事呢?

“我多么希望自己年轻时就这么思考过。……”

美国相对开放自由得教育尚且如此,而在中国,我们不仅仅纯粹削弱个性天赋和爱好的重要性,被灌输竞争观念,转变成一个墨守成规之人,更甚者,是恶性竞争,在现行教育体系的零和博弈中,违背心性,以博取可怜的固有资源,并以此为傲。但也要看到,越是糟糕的情况,机会越多,改变的势能积聚得也就更为猛烈。

等热水的间隙,忙里偷“闲”,拿起这本早在书架的书,原以为这就是纯粹说些创业或者商业上的“杂碎”,现在的心境并不太想拿来看,可阅读便是这样,总能给人以极大的惊喜——商业现象、市场行为的思考中裹挟着对教育的反思与洞察,有内涵韵律的“商业哲学书”。

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,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
——给略“反感”创业潮的我们